Page 85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85

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在回味时,欢爱固然可欣,悲

               怨亦复有趣。从感受到回味,是从现实世界跳到诗的境界,从实用态
               度变为美感态度。在现实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可喜者引起营

               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可喜与可
               悲者一样看待,所以相冲突者各得其所,相安无碍。

                   诗的情趣都从沉静中回味得来。感受情感是能入,回味情感是
               能出。诗人于情趣都要能入能出。单就能入说,它是主观的;单就能

               出说,它是客观的。能入而不能出,或是能出而不能入,都不能成为
               大诗人,所以严格地说,“主观的”和“客观的”分别在诗中是不存

               在的。
                   比如班婕妤的《怨歌行》,蔡琰的《悲愤诗》,杜甫的《奉先咏

               怀》和《北征》,李后主的《相见欢》之类作品,都是“痛定思痛”,
               入而能出,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陶渊明的《闲情赋》,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新婚别》《石
               壕吏》和《无家别》,韦庄的《秦妇吟》之类作品,都是“体物入

               微”,出而能入,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一般人以为文学上“古典的”与“浪漫的”一个分别是基本的,

               因为古典派偏重意象的完整优美,浪漫派则偏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一
               重形式,一重实质。依克罗齐看,这种分别就起于意象与情趣可分离

               一个误解。他说:“在第一流作品中,古典和浪漫的冲突是不存在的,
               它同时是‘古典的’与‘浪漫的’,因为它是情感的也是意象的,是

               健旺的情感所化生的庄严的意象。”在诸艺术中,情感与意象不能分
               开的以音乐为最显著。英国批评家佩特(W. Pater)说:“一切艺术都



                                                            中国诗学七讲    65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