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2021
P. 54

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

           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陈澧曰:“戴东原曰:‘此与性善
           之说,不唯不相悖,而且若相发明。’ (《孟子字义疏证》)澧谓途之人
           可以为禹,即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改尧舜为禹耳。如此则何

           必自立一说乎?” (《东塾读书记》卷三)然荀子以为人皆有可以知仁
           义法正之质,能仁义法正之具,孟子则以为人即有仁义法正。

               孟子所谓性善,乃谓人性中本有善端,人即此善端,“扩而充
           之”,即为尧舜。荀子谓人之性恶,乃谓人性中本无善端。但人性中
           虽无善端,人却有相当之聪明才力。人有此才力,若告之以“父子之

           义”“君臣之正”,则亦可学而能之。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
           而致也。途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

           具”,乃就人之聪明才力方面说,非谓人原有道德的性质也。人之积
           礼义而为君子,与其积耨耕而为农夫等同(《荀子 · 儒效》) ,盖皆知识
           习惯方面事也。故荀子性恶之说,实与孟子性善之说不同也。

               荀子曰:“人之欲善者,其性恶也。”黄百家驳之云:“如果性恶,
           安有欲为善之心乎?” (《宋元学案》卷一)观以上所说,亦可知黄百

           家此驳,不足以难荀子。所谓善者,礼仪文理也,仁义法正也,人本
           不欲此,不过不得不欲此耳。

               荀子曰:“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皆有可
           也,知愚同;所以异也,知愚分。势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
           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

           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
           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

           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故知


           38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