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2019
P. 48
上》篇、《经下》篇。若楚辞仅《离骚》曰经,则其余各篇皆传矣,
屈原文以经为主,可代表他篇,故总名之曰“骚”。凡叶韵之文皆曰
“赋”,且《离骚》多言愁,赋则不然。而《昭明文选》列“骚”于
赋、诗之后者,乃为学者方便。
《文选》称楚辞为“骚”“骚体”,后凡体裁近于楚辞者均称“骚
体”,相沿以成,约定俗成,此始自萧统。
“赋”之名不始于楚辞,而始于“诗三百篇”。诗“三百五篇,孔
子皆弦歌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吴季札观乐亦歌诗,诸
侯相会则赋诗。赋者,敷也,直言之也。《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叙引《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毛氏传曰:
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能颂(诵)而不能歌者,一以声韵,一以篇幅过长。赋与歌之不
同,可以《左传》证之:
卫献公戒孙文子(林父)、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
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
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孙林父之子)入使。公饮之酒,使
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
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
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颂之。(《襄公
十四年》)
师曹为之,不歌而颂(诵)。“不歌而颂”,即谓之赋。
《尚书·尧典》有“诗言志,歌咏言”之语。“诗三百”多为四
言,盖文字皆由简入繁,故五言出四言衰。今《昭明文选》所选但
有四言,盖有“诗三百篇”在前,后人无以过之。楚辞多用“兮”
字,《诗经》用者尚少,然亦有上下句皆用“兮”字者,如《郑
36 文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