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1957
P. 53

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
               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
               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
              “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
               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
               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
               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
               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

               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
               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
               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
               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
               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
               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
               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是更进一步地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说人性
               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
               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
              “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
              “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
               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
               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

               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
               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
               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功夫,可以到圣人
               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
               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
               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


                                                                  先秦    31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