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1957
P. 52
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
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
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
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
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
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
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
“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
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
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
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
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
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
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
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
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
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
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
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
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
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
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
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
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
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
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
30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