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59
于世界,拿中国诗和西方诗相较,描写诗也比较早起,比较丰富,这
种特殊发展似非偶然。中国人似乎特别注意自然界事物的微妙关系和
类似,对于它们的奇巧的凑合特别感兴趣,所以谜语和描写诗都特别
发达。
谜语不但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也是诗中“比喻”格的基础。以
甲事物影射乙事物时,甲乙大半有类似点,可以互相譬喻。有时甲乙
并举,则为显喻(simile) ,有时以乙暗示甲,则为隐喻(metaphor)。
显喻如古谚:
少所见,多所怪,见骆驼,言马肿背。
如果只言“见骆驼,言马肿背”,意在使人知所指为“少见多
怪”,则为“隐喻”,即近世歌谣学者所谓“歇后语”。
“歇后语”还是一种隐语,例如“聋人的耳朵”(摆大儿),“纸糊
灯笼”(一戳就破),“王奶奶裹脚”(又长又臭)之类。这种比喻在普
通话中极流行。它们可以显示一般民众的“诗的想象力”,同时也可
以显示普通语言的艺术性。一个贩夫或村妇听到这类“俏皮话”,心
里都不免高兴一阵子,这就是简单的美感经验或诗的欣赏。诗人用比
喻,不过把这种粗俗地说“俏皮话”的技巧加以精练化,深浅雅俗虽
有不同,道理却是一致。《诗经》最常用的技巧是以比喻引入正文,
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国诗学七讲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