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2021
P. 23
能通天下之志,非所以为仁也。” (《论语补疏》)
孔子又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里仁》)
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或有所偏而为过,然要之为性情之真的流露,故
“观过,斯知仁矣”。《论语》又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颜渊》)仁为人之性情之真的,而又须为合礼的流露也。
《论语》又云:“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
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又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
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
方也已。’” (《雍也》) “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谓为仁之方
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即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
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恕也。实行忠恕即实行仁。
《论语》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孔子一贯之道为忠恕,亦即谓孔子一贯之道为仁也。为仁之方法如此
简易。故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宋明哲学家陆王一派,假定人本有完全的良知,假定“满街都
是圣人”,故以为人只需顺其良知而行,即万不致误。孔子初无此意,
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本不必即可顺之而行而无不通。故孔子注重
子学时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