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2021
P. 22
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如“君”之名之
定义之所指,即君之所以为君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君
字乃指事实上之君,下君字乃指君之名,君之定义。臣、父、子均如
此例。若使君臣父子皆如其定义,皆尽其道,则“天下有道”矣。孔
子目睹当时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感慨系之,
而借题发挥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孔子以为当时因
名不正而乱,故欲以正名救时之弊也。
孔子对于当时政治之见解为守旧的,但在道德哲学方面,则有甚
新的见解,自成一系统,为后来儒家学说之基础。此方面孔子之主要
学说,为其对于仁之见解。《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
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
《论语》云:“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又云:“刚、毅、
木、讷近仁。” (《子路》)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人,非性情之真的流
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故“近
仁”也。《论语》又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仁以
同情心为本,故爱人为仁也。
《论语》又云:“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
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问》)焦循曰:“孟
子称公刘好货、太王好色,与百姓同之,使有积仓而无怨旷。孟子之
学全得诸孔子,此即己达达人、己立立人之义。必屏妃妾,减服食,
而于百姓之饥寒仳离漠不关心,则坚瓠也。故克伐怨欲不行,苦心洁
身之士,孔子所不取,不如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因己之不
欲,推以知人之不欲。絜矩取譬,事不难而仁已至矣。绝己之欲而不
6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