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1
P. 21
之者,欲得时君世主及一般人之信从,则必说出其所以拥护之理由,
与旧制度以理论上的根据。此种工作,孔子已发其端,后来儒家者流
继之。儒家之贡献,即在于此。
然因大势之所趋,当时旧制度之日即崩坏,不因儒家之拥护而终
止。继孔子而起之士,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修正旧制度者,
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有反对一切制度者。此皆过渡时
代,旧制度失其权威,新制度尚未确定,人皆徘徊歧路之时,应有之
事也。
儒家既以理论拥护旧制度,故其余方面,与儒家意见不合者,欲
使时君世主及一般人信从其主张,亦须说出其所以有其主张之理由,
与之以理论上的根据。荀子所谓十二子之言,皆“持之有故,言之成
理”者也。人既有注重理论之习惯,于是所谓名家“坚白同异”等辩
论之只有纯理论的兴趣者,亦继之而起。盖理论化之发端,亦即哲学
化之开始也。孔子即此运动之开始者,故后人以之为“至圣先师”,
虽不必对而亦非无由也。
孔子为当时旧制度之拥护者,故其对于当时政治之主张,以为苟
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则莫如使天子仍为天子,诸侯仍为诸侯,大
夫仍为大夫,陪臣仍为陪臣,庶人仍为庶人。使实皆如其名,此即所
谓正名主义也。孔子认此为极重要。故《论语》云:“子路曰:‘卫君
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
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
食诸?’” (《颜渊》)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
子学时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