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2020
P. 68
“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地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
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
为主要的标准了。但是文艺是欣赏的对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
情感的,怎么“硬”也不能“硬”到和论文或公式一样。
诗虽然不必再讲那带几分机械性的声调,却不能不讲节奏,说话
不也有轻重高低快慢吗?节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够高度集中。文
也有文的节奏,配合着意义使意义集中。小说是不注重故事或情节
了,但也总得有些契机来表现生活和批评它;这些契机得费心思去
选择和配合,才能够将那要说的话、要传达的意义,完整地说出来,
传达出来。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才见出情感,才让人乐意接受,
“欣赏”就是“乐意接受”的意思。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
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在这种情形之下,笔者同意:《李有才
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
如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 ,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
部曲,笔者都读过不止一回,想来读过不止一回的人该不少罢。在笔
者本人,大概是《阿 Q 正传》里的幽默和三部曲里的几个女性吸引住
了我。这几个作品的好已经定论,它们的意义和使命大家也都熟悉,
这里说的只是它们让笔者“百读不厌”的因素。《阿 Q 正传》主要的
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铸造几个女性,但是这些
却可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这种趣味虽然不是必要的,却
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不过这里的幽默绝不是油滑的,无聊的,也
48 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