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2020
P. 64
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
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但是后来所谓“百读不
厌”,往往不指经典而指一些诗,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说;这些作品
读起来津津有味,重读,屡读也不腻味,所以说“不厌”:“不厌”不
但是“不讨厌”,并且是“不厌倦”。
诗文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这里面也有一些语言和历史的课题,
诗文也有些注解和考证;小说方面呢,却直到近代才有人注意这些课
题,于是也有了种种考证。但是过去一般读者只注意诗文的注解,不
大留心那些课题,对于小说更其如此。他们集中在本文的吟诵或浏览
上。这些人吟诵诗文是为了欣赏,甚至于只为了消遣,浏览或阅读小
说更只是为了消遣,他们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这跟诵读经典不一
样。诵读经典是为了知识,为了教训,得认真,严肃,正襟危坐地
读,不像读诗文和小说可以马马虎虎的,随随便便的,在床上,在火
车轮船上都成。这么着可还能够教人“百读不厌”,那些诗文和小说
到底是靠了什么呢?
在笔者看来,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小说主要是靠了情节。过去
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
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
弄不清楚也不要紧的。梁启超先生说过李义山的一些诗,虽然不懂得
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是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味(大意)。
这种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些字面儿的影像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
律诗的音乐上。字面儿的影像引起人们奇丽的感觉;这种影像所表示
44 西南联大写作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