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2017
P. 26

“仁”就是“人心”,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换句话说,不“仁”
           就是没有“人心”,就不算“人”。这样讲法好像很笼统,其实最可以
           表达孔子学说的真精神。孔子的进步方面和保守方面都可以从这里看
           出来。关于这一层,还需要多说明几句。
               首先,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

           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
           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
           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
           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
           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
           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
           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
           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
           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
           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
          “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
           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
           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例如古代有一种祭祀名叫“蜡”,连什
           么猫啦,虎啦都祭祀,这分明是一种拜物教的遗迹。
               但是孔子却说:“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礼记·郊
           特性》)哪怕是草木鸟兽,只要使用过它,得过它的好处,就要报答

           它。尽管对方完全不知道,甚至根本是无知之物,我也不辜负它的
           好处,也要尽自己的心尽自己应尽之道。一片真情厚谊好心肠,所
           以说是“仁之至,义之尽”。这里面一点原始迷信意味也没有了。又
           如,他的弟子宰予以为父母死了,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主张缩短
           一下。他就诘问道:“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三年丧期未满,



           14   哲学课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