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2017
P. 25
乎父之道;子要成个子,像个子,合乎子之道。
每一个“名”都有它一定的含义,一定的道理。我们常说,“顾
名思义”。君、臣、父、子只要各按它那个“名”的含义,各按它那
个“名”所指示的道理做去,自然就各得其当。所谓“君不君,臣不
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说和自己那个“名”不相称,就是“名
实不符”。孔子很重视那个“名”,首先要做到“名正言顺”,这样就
可以使人“顾名思义”,终于达到“名实相符”,恢复了那些“礼”,
那些旧典的精神。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吧。如《春秋》上有这么一
句:“天王狩于河阳。”就是说周天王到河阳那个地方去巡狩(巡查诸
侯们称职不称职的意思)了。单就这句话看来,冠冕堂皇,周天子还
是赫赫威灵,蛮像个天子的样子。其实呢,这一次周天子到河阳去并
不真是什么“巡狩”,而倒是晋文公把他召去的。“诸侯”竟然能召
“天子”,假如据事直书:“晋侯召王于河阳”,还成什么话!真叫作名
不正而言不顺。现在不那样说,不管实际上如何,天子总是以巡狩的
名义到河阳去的。这样,“天子”还俨然是个“天子”,总算维持住体
统。尽管诸侯那样跋扈,但是名分所在,不容僭越。孔子修“春秋”,
在这些地方极为严正,正是贯彻他的“正名”主义。后来有“名教”
之说,什么“纲常名教”,“名教罪人”,都是从孔子这种“正名”思
想演变来的。
三、仁——孔子的一个中心概念
孔子继承古代学术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礼”字,而他的一个新
贡献,他所赋予“礼”的一个新意义,却在一个“仁”字。一部《论
语》讲“仁”的五十八章,用“仁”字一百零五个,可见“仁”这个
概念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什么是“仁”?虽然讲法很多,但是我总
觉得还是孟子讲得亲切中肯,即“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
先秦思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