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17
P. 24
比如说:“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的
高低有一定尺数,一看就知道是哪一个等级的堂。“天子之妃曰后,
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诸侯曰薨,大夫曰
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随着身份地位的不同,对他的老婆的称
呼也不同,甚至对于他们的死也不一样说法。如此等等,规定得很具
体,很明确,这都叫作“礼”。一个“礼”字,把当时整个社会秩序,
社会关系,一切典章制度都概括了。
但是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
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
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
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
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他
时常“梦见周公”。对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他的确是“心向往之”
的。当时虽然已经是“礼坏乐崩”,但周朝的旧典毕竟还存在,还没
有像后来战国时代那样地彻底破坏,荡然无存;当时的周天子,虽
然仅拥虚位,但在名义上毕竟还是个“天子”,不像以后七国都称起
“王”来,而周天子反而降称为“东周君”和“西周君”,这个“天
子”的名义也不存在了。有个名义,有个形式存在,比着连这个名义
和形式都不存在,毕竟还要好些,还要比较容易地把旧典恢复挽救回
来。正是在这样条件下,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假如到卫国去执政,首先要做什么
事。他回答道:“必也正名乎。”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正名”。为
什么“正名”这样重要?他下边解释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这关系可大了。我们常说“名正言顺”,那典故就是从这
里来的。怎样“正名”呢?它的具体内容正如孔子对齐景公说的:“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君要成个君,像个君,合乎君
之道;臣要像个臣,像个臣,合乎臣之道;父要成个父,像个父,合
12 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