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1971
P. 21

前言   7





               以后突来西式建筑之风,不但古物寿命更无保障,连整个城市都受打击了。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

               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在欧美,古建实行的保存

               是比较晚近的进步。十九世纪以前,古代艺术的破坏也是常事。幸存的多赖

               偶然的命运或工料之坚固。十九世纪中,艺术考古之风大炽,对任何时代及
               民族的艺术才有客观价值的研讨。保存古物之觉悟即由此而生。即如第二次

               世界大战,盟国前线部队多附有专家,随军担任保护沦陷区或敌国古建筑之

               责。我国现时尚在毁弃旧物动态中,自然还未到他们冷静回顾的阶段。保护

               国内建筑及其附艺,如雕刻、壁画均须萌芽于社会人士客观的鉴赏,所以艺
               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欣赏

               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
               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

               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

               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

               同他们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结合理解与经
               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

               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
               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

               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

               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

               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