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1971
P. 23
前言 9
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在细项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属于西洋系统,大门栏杆又
多模仿国粹。它是东西制度勉强的凑合,这两制度又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
它最像欧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筑(Period architecture)。因为靡费侈大,
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宫殿式”的尝
试,在艺术上的失败可拿文章做比喻。它们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
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
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
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
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
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
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
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
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
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
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息,以及烹饪、缝纫、室内
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
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
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
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
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
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
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