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1957
P. 29

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
               渐发展。汉、魏文士仿作乐府,已经有七言的,但只零星偶见,后来
               舞曲里常有七言之作。到了宋代,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
               感慨颇多,和舞曲描写声容的不一样,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
               但是梁以来七言的发展,却还跟着舞曲的路子,不跟着鲍照的路子。
               这些都是宫体的谐调。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
               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

               些都是划时代的。初唐时候,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辗转在艳
               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这时候,沈佺期、宋之间奠定了律诗的体制。
               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两
               联四句才是谐调的单位,可以称为周期。这单位后来写成“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的谱。沈、宋在一首诗里
               用两个周期,就是重叠一次;这样,声调便谐和富厚,又不致单调。
               这就是八句的律诗。律有“声律”“法律”两义。律诗体制短小,组
               织必须经济,才能发挥它的效力;“法律”便是这个意思。但沈、宋的
               成就只在声律上,“法律”上的进展,还等待后来的作家。
                   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说这种诗颓靡浅薄,
               没有价值。他们不但否定了当时古体诗的题材,也否定了那些诗的形
               式。他们的五言古体,模拟阮籍的《咏怀》,但是失败了。一般作家却
               只大量的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当时往往
               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乐奏唱。——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

               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作供奉翰林;触犯了杨
               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流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
               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借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
               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
               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
               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
               调。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南朝乐府里


                                                             中国诗文概说    7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