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1957
P. 26

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
           也是喜欢楚声。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
           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
           声;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歌谣,
           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
           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
           然如此,像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这就是五
           言诗的源头。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
           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
           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
           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然可以风靡一世。哀帝即位,却
           以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他废了乐府,裁了多一半乐工——共
           四百四十一人,——大概都是唱奏各地乐歌的。当时颇想恢复雅乐,
           但没人懂得,只好罢了。不过一般人还是爱好那些乐歌。这风气直到
           汉末不变。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就中
           也有仿作整齐的五言的,像班固《咏史》。但这种五言的拟作极少;
           而班固那一首也未成熟,钟嵘在《诗品序》里评为“质木无文”,是
           不错的。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
           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旧传最早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说
          “十九首”里有七首是枚乘作的,和苏、李诗都出现于汉武帝时代。

           但据近来的研究,这十九首古诗实在都是汉末的作品;苏、李诗虽
           题了苏、李的名字,却不合于他们的事迹,从风格上看,大约也和
          “十九首”出现在差不多的时候。这十九首古诗并非一人之作,也非
           一时之作,但都模拟言情的乐府。歌咏的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
           常当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
           忘、知音难得等事的慨叹。这些都算是普遍的题材;但后一类是所谓
          “失志”之作,自然兼受了《楚辞》的影响。钟嵘评古诗,“可谓几


           4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