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1957
P. 28
领袖。他们作诗,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嵘说像
“道德论”。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兰亭集诗》各人所作四
言、五言各一首,都是一个味儿,正是好例。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
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
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
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将田园生
活描写在诗里的人。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
真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
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做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
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
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谢灵运,宋时做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
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
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沉溺在山
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
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
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
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
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
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
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
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
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四声
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让诗文作家注
意。从前只着重句末的韵,这时更着重句中的“和”;“和”就是念起
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从此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这时
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有侧重技巧的毛病。到了
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
6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