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1935
P. 54
030 幸福之路
也唯有靠了这写实理论才能证实。”为了这个缘故,把王子和
王子的悲哀做中心的旧式悲剧,不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而
若我们用同样的手法去描写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常人时,其效
果也势必完全两样。然而这原因并不是我们把人生看低之故,
相反,倒是我们不再把某些人看作世间的伟人,不再承认唯
有他们才配具有悲壮的热情,一切其余的人只配操劳茹苦地
替这少数人缔造光华。莎士比亚说:
乞丐死时不会有彗星出现,
苍穹只替王子的凋亡发光。
在他的时代,这种情操即使不是人间绝对的信念,至少
是普遍的,且是莎士比亚自己深信的观点。因此,诗人西那
之死是喜剧的,恺撒、勃罗托、卡细司等的死便是悲剧的了。
一个“个人”的死,为我们早已失去宇宙性,因为我们不但
在外表上,而且在内心里已经变为民主主义者了。现代,崇
高的悲剧所应关涉的是集团而非个人。我可举出恩斯德·托
勒的《集体人》为例。它可以媲美过去最优秀的时代里的最
优秀的作品:高尚,深刻,实在,处理着英雄式的行为,并
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把读者从怜悯和恐怖中间洗炼出来”。
这一类的现代悲剧,例子还很少,因为旧的技术和传统必须
放弃而不能单用陈调滥套去替代。要写悲剧,必须感觉悲剧。
要感觉悲剧,必须意识到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不但在头脑里,
而且在血管里肌肉里去意识到。克鲁奇氏在全书中不时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