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18
P. 27

管仲,只是称他曾经救了文明,免其沉沦,所有“丕显文武”一类精
               神的话语,不曾说过一句,而明说“其或继周者”(曾国藩一辈人传
               檄讨太平天国,只是护持儒教,与传统之文明,无一句护持满洲。颇
               与此类)。又孔子但是自比于老彭,老彭是殷人,又称师挚,亦殷人,
               称高宗不冠以殷商字样,直曰“书曰”。称殷三仁,尤有余音绕梁之
               趣,颇可使人疑其有“故国旧墟”“王孙芳草”之感。此皆出于最可
               信的关于孔子之史料,而这些史料统计起来是这样,则孔子儒家与殷
               商有一种密切之关系,可以晓然。

                   尤有可以证成此说者,即三年之丧之制。如谓此制为周之通制,
               则《左传》《国语》所记周人之制毫无此痕迹。孟子鼓动滕文公行三
               年之丧。而滕国卿大夫说:“吾先君莫之行,吾宗国鲁先君亦莫之行
               也。”这话清清楚楚证明三年之丧非周礼。然而《论语》上记孔子曰,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话怎讲?孔子之天下,大约即是
               齐、鲁、宋、卫,不能甚大,可以“登大山而小天下”为证。然若如
              “改制托古”者之论,此话非删之便须讳之,实在不是办法。唯一可
               以解释此困难者,即三年之丧,在东国,在民间,有相当之通行性,
               盖殷之遗礼,而非周之制度。当时的“君子(即统治者),三年不为
               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而士及其相近之阶级,则渊源
               有自,齐以殷政者也。试看关于大孝,三年之丧,及丧后三年不做事
               之代表人物,如太甲、高宗、孝已,皆是殷人,而“君薨,百官总已
               以听于冢宰者三年”,全不见于周人之记载。说到这里,有《论语》
               一章,向来不得其解者。似可以解之: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此语作何解,汉宋诂经家说皆迂曲不可通。今释此语,须先辨其
               中名词含义若何。“野人”者,今俗用之以表不开化之人。此为甚后
               起之义。《诗》,“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明野为农田。又与《论语》


                                                                 上古史    15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