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1984
P. 40
和许多等等的造法和处理。但在金以后,最显著的一个转变就是除在结构
方面有承托负重的作用外,还强调斗栱在装饰方面的作用,在前檐两柱之
间把它们增多,每个斗栱同建筑物的比例也缩小了,成为前檐一横列的装
饰物。明、清的斗栱都是密集的小型,不像辽、金、宋的那样疏朗而硕大。
明初洪武和永乐的建设规模都宏大。永乐以后太监当权,政治腐败,
封建主昏庸无力,知识分子的宰臣都是没有气魄远见、只争小事的。明代
文人所领导的艺术的表现,都远不如唐、宋的精神。但明代的工业非常发
达,建筑一方面由老匠师掌握,一方面由政府官僚监督,按官式规制建造,
没有蓬勃的创造性,只是在工艺上非常工整。
明中叶以后,寺庙很多是为贪污的阉官祝福而建的,如魏忠贤的生祠
等。像这种的建筑,匠师多墨守成规,推敲细节,没有气魄的表现。而在
全国各地的手工业作坊和城市的民房倒有很多是达到高度水平的老实工程。
二〇 全部砖造的建筑和以高度技巧使用琉璃瓦的建筑物也逐渐发展。技术方面
有很多的进展。明代的建筑实物到今天已是三五百年的结构,大部分都是
很可宝贵的,有一部分尤其是极值得研究的艺术。
明、清两代的建筑形制非常近似。清初入关以后,在玄烨(康熙)、胤
祯(雍正)的年代里由统治阶级指定修造的建筑物都是体形健壮、气魄宏
大的,小部留有明代一些手法上的特征,如北京郑王府之类;但大半都较
明代建筑生硬笨重,尤其是柁梁用料过于侈大,在比例上不合理,在结构
上是浪费的。
到了弘历(乾隆),他聚敛了大量人民的财富,尽情享受,并且因宫廷
趣味处在统治地位,自从他到了江南以后,喜爱南方的风景和建筑,故意
要工匠仿南式风格和手法,采用许多曲折布置和纤巧图案,产生所谓“苏
梁思成
式”的彩画等等。因为工匠迎合统治阶级的趣味,所以在这期以后的许多
林徽因建筑艺术二十讲
建筑造法和清初的区别,正和北宋末崇宁间刊行《营造法式》时期和北宋
初期建筑一样,多半是细节加工,在着重巧制花纹的方面下功夫,因而产
生了许多玲珑小巧、萎靡烦琐的作风。这种偏向多出现在小型建筑或庭园
建筑上。由圆明园的亭台楼阁开始,普遍地发展到府第店楼,影响了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