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1984
P. 39

特殊地形、水利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今天它已是祖国最可骄傲的一个美

                丽壮伟的城市格局。元的木构建筑经过明、清两代建设之后,实物保存到
                今天的,国内还有若干处,但北京城内只有可怀疑的与已毁坏而无条件重

                修的一两处,所以元代原物已是很可贵的研究资料。从我们所见到的几座
                实物看来,它们在手法上还有许多是宋代遗制,经过金朝变革的具体例子,

                如工字殿和山花向前的作风等(图 2 - 7 )。








                    六、明、清


                    明代推翻元的统治政权,是民族复兴的强烈力量。最初朱元璋首都设

                在南京,派人将北京元故宫毁去,元代建筑精华因此损失殆尽。在南京征                                          一九
                发全国工匠二十余万人建造宫殿,规模很宏壮,并且特别强调中国原有的

                宗教礼节,如天子的郊祀(祭天地和五谷的神),所以对坛庙制度很认真。
                四十年后,朱棣(明永乐)迁回北京建都,又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重新建

                设。今天北京的故宫大体是明初的建设。虽然绝大部分的个别殿堂都由清
                代重建了,明原物还剩了几个完整的组群和个别的大殿几座。社稷坛、太

                庙(即现在的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天坛,都是明代首创的宏丽
                的大建筑组群,尤其是天坛的规模和体形是个杰作。

                    明初民气旺盛,是封建经济复兴时期,汉族匠工由半奴隶的情况下改
                善了,成为手工业技术匠师,工人的创造力大大提高,工商业的进步超越

                过去任何时期。在建筑上,表现在气魄庄严的大建筑组群上,应用壮硕的
                好木料,和认真的工程手艺。工艺的精确端整是明的特征。明代墙垣都用

                临清砖,重要建筑都用楠木柱子,木工石刻都精确不苟,结构都交代得完

                整妥帖,外表造型朴实壮大而较清代的柔和。梁架用料比宋式规定大得多,
                瓦坡比宋斜陡,但宋代以来,缓和弧线有一些仍被采用在个别建筑上,如                                              建筑
                角柱的升高一点使瓦檐四角微微翘起,或如柱头的“卷杀”,使柱子轮廓柔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