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1974
P. 65
始成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和猎奇心理(另见:Wanderlust
漫游欲)。
在此背景下,发现自己无事可做或受困于沉闷单调的公司杂
务、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无法专注等,都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
表现。医生们争论着无聊所涵盖的健康问题:酗酒、手淫、睡眠过
度。政客们则称之为一种社会疾病,将其恶化现象归咎于穷人与失
业者。女权运动者和小说家指出,该情绪腐蚀了中上阶层的女性。
在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53 年出版的小说《荒凉山庄》(Bleak
House)中,戴德洛克夫人和她的真爱分手,嫁给了一位善良但冷
漠的绅士,从此她感到空虚寂寞、无精打采,而且“无聊得要命”,
结果她染上了现代生活中所谓的慢性病——无聊。
《牛津英语辞典》予以援引,成为英语中首度使用 boredom 一
词的出处。约 20 年后,艾略特(George Eliot)小说《丹尼尔·德
龙达》(Daniel Deronda)中的格温德伦提出警告,这种疾病可能会
对其他人产生未曾预见的影响。就像温室里那些被养育成“看起来
美丽迷人、迟钝、不会抱怨”的植物,染上无聊这种慢性病的女
性,可能会变得讨人厌。
如今的我们,应该能免于无聊才是。不仅有高科技不断提供刺
激,还有工作时间灵活的新型“创意工作者”,在他们的世界里没
有明显的“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之分,相较于无聊,压力才
是我们的时代疾病。不过,维多利亚时代对于无聊的忧虑现今仍然
存在,不过换成 21 世纪的名称罢了。
在引发争议的筛检下,越来越多学龄儿童被诊断出罹患多动
症,创造出一大群在神经学上被认定有无聊倾向的人。多巴胺水平
降低使他们焦躁不安且容易分心,而那些在“无聊倾向量表”(BPS)
情绪 之书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