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1971
P. 38

010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

            者最多。
               (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

            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
            主,然其使用,仅取其黏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

            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黏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
            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砾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

            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
            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

            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黏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
            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

            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 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
            下可注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
            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

            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
            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

            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
            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

            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
            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

            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
                 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

            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