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1959
P. 39
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
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
的争辩。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
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第一流文艺作品都必有高深的思想和真挚的情
感。这句话本来是不可辩驳的。但是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
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所谓题材就是情
节。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
陋凡庸的联想。比如做史诗和悲剧,只应采取英雄为主角,不应采取
愚夫愚妇。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读者所生的联想
既随作品内容为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
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这些学说发源较早,它们的影响到现
在还是很大。从前人所谓“思无邪”“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现在
人所谓“哲理诗”“宗教艺术”“革命文学”等等,都是侧重文艺的内
容和文艺的无关美感的功效。
这种主张在近代颇受形式派的攻击,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
而艺术”。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
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许多大学问家、
大道德家都没有成为艺术家,许多艺术家并不是大学问家、大道德
家。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如果你不是艺
术家,纵有极好的内容,也不能产生好作品出来;反之,如果你是艺
术家,极平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运点铁成金之后,也可以成为极好的
作品。印象派大师如莫奈、凡·高诸人不是往往在一张椅子或是几间
破屋之中表现一个情深意永的世界出来么?这一派学说到近代才逐渐
美之来源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