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1937
P. 32
006 西方哲学史
宁的影响。把这样的联系展现出来,正是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只有通过广泛的调查,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市面上已经有很多部哲学史,但是据我目前所知,没有一
部书的目标与我设定的完全相同。哲学家们既是果又是因:他
们是自己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如果他们足
够幸运)也会催生塑造后来时代政治制度的信仰。在大部分哲
学史中,每一位哲学家都像生活在真空中;他的观点也似凭空
乍现一般,至多能与早期哲学家扯上些关系。与此相反,在不
违背事实的前提下,我一直努力把每一位哲学家当作环境的产
物加以呈现,一个人内在浓缩的思想和情感精华,是他所在群
体共有的,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是模糊发散的。
这就需要插入特定的篇章,只讲纯粹的社会史。不了解时
代,就无法理解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若是对五世纪到
十三世纪的教会发展没有一定的认识,就无法理解经院哲学。
因此,对于那些在我看来对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阶段,
我会简要勾勒出主要的历史框架,对于读者普遍不熟悉的历史
时期,我则会详尽描述——例如,中世纪初期。但是,在这些
讲述历史的章节中,我严格剔除了与当时及后来的哲学没有太
大关系的内容。
在这样一本书中,做选择是非常困难的。缺失细节,一本
书会显得浅薄而无趣;加入细节,很可能变得过于冗长。我探
索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只讨论那些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哲学
家,但凡提及的,便要详谈,即便是不那么重要的细节,只要
对人物的描绘有说明性的价值,或者能增加描绘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