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108

底。中国诗的哲理的根底始终不外儒、道两家。佛学为外来哲学,所

           以能合中国诗人口味者正因其与道家言在表面上有若干类似。晋以后
           一般人尝把释道并为一事,以为升仙就是成佛。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和李白的《赠僧崖公诗》都以为佛老原
           来可以相通,韩愈辟“异端邪说”,也把佛老并为一说。老子虽尚虚

           无而却未明言寂灭。他是一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道德经》中大部
           分是老于世故者的经验之谈,所以后来流为申韩刑名法律的学问,佛

           则以普济众生为旨。老子主张人类回到原始时代的愚昧,佛教人明心
           见性,衡以老子的“绝圣弃知”的主旨,则佛亦当在绝弃之列。从此

           可知老与佛根本不能相容。晋唐人合佛于老,也犹如他们合道于老一
           样,绝对没有想到这种凑合的矛盾。尤其奇怪的是儒家诗人也往往同

           时信佛。白居易和元稹本来都是彻底的儒者,而白有“吾学空门非学
           仙,归则应归兜率天”的话,元在《遣病》诗里也说“况我早师佛,

           屋宅此身形”。
               中国人原来有“好信教不求甚解”的习惯,这种妥协的精神本也

           有它的优点,但是与深邃的哲理和有宗教性的热烈的企求都不相容。
           中国诗达到幽美的境界而没有达到伟大的境界,也正由于此。


















           88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