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107

趣。我们细玩他们的全集,才可以得到这么一个总印象。如摘句为

               例,则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虚馆绝诤讼,空庭来
               乌鹊”,王维的“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倚杖柴门外,临风听

               暮蝉”,和苏轼的“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敲门都不
               应,倚杖听江声”诸句的境界都是我所谓“禅趣”。

                   他们所以有“禅趣”而无“佛理”者固然由于诗本来不宜说理,
               同时也由于他们所羡慕的不是佛教而是佛教徒。

                   晋以后中国诗人大半都有“方外交”,谢灵运有远公,王维有瑗
               公和操禅师,苏轼有佛印。他们很羡慕这班高僧的言论风采,常偷

              “浮生半日闲”到寺里去领略“参禅”的滋味,或是同禅师交换几句
               趣语。诗境与禅境本来相通,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

                   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嗜好比西方诗要早一千几百年,究其原因,
               也和佛教有关系。魏晋的僧侣已有择山水胜境筑寺观的风气,最早见

               到自然美的是僧侣(中国僧侣对于自然的嗜好或受印度僧侣的影响,
               印度古婆罗门教徒便有隐居山水胜境的风气,《沙恭达那》剧可以为

               证)。僧侣首先见到自然美,诗人则从他们的“方外交”学得这种新
               趣味。“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中国诗人

               所得力于佛教者就在此一点。但是他们虽有意“参禅”,却无心“证
               佛”,要在佛理中求消遣,并不要信奉佛教求彻底了悟,彻底解脱,

               入山参禅,出山仍然做他们的官,吃他们的酒肉,眷恋他们的妻子。
               本来佛教的妙义在“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诗歌到底仍不免是一种

               尘障。
                   佛教只扩大了中国诗的情趣的根底,并没有扩大它的哲理的根



                                                            中国诗学七讲    87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