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1869
P. 37
原始斑龙科
10 m 12 m 14 m 16 m 18 m
特征与习性 最古老纪录 最神秘纪录
这些兽脚亚目恐龙的头大小各异,其骨 体型巨大的“萨尔崔龙”是该类群中最 绍氏展尾龙(Teinurosaurus sauvagei):
冠原始,长有刀锋状的牙齿,脖子也长短各 古老的代表。它生存于早侏罗世(辛涅缪尔 是一块很大的尾椎骨,发掘于泛大陆中北部
异,前肢有二至四指,后肢有四趾,体型中 期,距今 1.993 亿〜 1.908 亿年)的泛大陆中 (现法国)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其特点在于体
等至健壮。原始斑龙科是从鸟吻类恐龙演化 南部和中北部(现印度和意大利)。在泛大陆 型巨大,但是不能肯定其亲缘关系。由其体
而来的,它们是棘龙科和异特龙科恐龙的祖 中北部(现意大利)发现的足迹呈现出不对 型和所在地推断,它可能是一种斑龙科恐龙。
先。它们是肉食性恐龙,在其生存环境中属 称的特征,就像斑龙超科恐龙的足迹一样,
于统治级掠食者。 这些足迹在早侏罗世(赫塘期,距今 2.013 最早公布的种类
食性:肉食性,捕食小 亿〜 1.993 亿年)地层中被发现。 斑 龙(Megalosaurus):生存于中侏罗
型或大型动物。 世的泛大陆中北部(现英格兰)。该名字于
最新纪录
时间范围 1822 年被第一次提及,而它正式的描述在
坦达格鲁“异特龙”和似“蛮龙”未定 两年后才被公布。斑龙最初的名字是“巨人
从早侏罗世到晚侏罗世(距今 2.013 亿 种:都是晚侏罗世(提塘期晚期,距今 1.485 阴囊龙”,创建于 1763 年,之后被废除,该
〜 1.45 亿年),从化石记录可知,它们总 亿〜 1.45 亿年)最新纪录的代表。一个神秘 名字目前没有用于指定一个物种。仅凭一个
计生存了约 5 630 万年。如果标本 MLP 89- 的化石 MLP 89-XIII-1-1(现南极洲)可能属 化石的碎块是不能确定任何一个特殊的物种
XIII-1-1 是一只真正的斑龙科恐龙,那么这 于巨斑科恐龙,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它年代很 的,因为在其发现地存在着很多大型兽脚亚
个时间范围还要再拓宽 1.15 亿年。 近,与同组的其他标本(康尼亚克期,距今 8 目恐龙。
980 万〜 8 630 万年)相差了将近 6 000 万年。
最小纪录 分类:中型 等级 III
内森考博大龙( Magnosaurus nethercombensis):
生存于中侏罗世(巴柔期,距今1.703亿〜1.683 化石记录 骨头或牙齿 足迹 前两者兼有
生存时间及活动范围
亿年),分布于泛大陆中北部(现英格兰)。
早侏罗世 中侏罗世 晚侏罗世
尽管它的名字叫“大龙”,实际上它却是原始
斑龙科恐龙中最小的成年个体,其体型与一
只狮子差不多大。几乎同样大的还有两百周
年马什龙,它的体型更小,但更强壮,体长
4.4 m,体重 225 kg,尚不清楚它是否为成年
个体。这两种恐龙的长度是君王艾德玛龙的
1/2.7,体重是君王艾德玛龙的 1/19。
最新公布的物种
最小的幼年标本 丹达寇龙
格氏蛮龙(Torvosaurus
在葡萄牙发现的一些蛮龙未定种的胚 俄里翁龙类 皮亚尼兹基龙科 皮亚尼兹基龙 gurneyi):生存于晚侏罗世
胎,是该种类最小的标本,其中最小的可能 斑龙超科 美扭椎龙 的泛大陆中北部(现葡萄
是一个带牙的上颌骨 ML1188。它属于一只 斑龙科 非洲猎龙
异特龙超科 斑龙 牙)。该物种命名于 2014 年,
长 20 cm、重约 30 g 的小幼龙。 棘龙科 此前它被当作蛮龙未定种。
虚骨龙类
内森考博大龙
最小
纪录
1 : 34.24
标本: OUM J12143
全长: 4.5 m
臀高: 1.25 m
体重: 220 kg 新生幼崽
化石材料:颌骨和躯干骨 标本:ML 1188
体型推测可信度:
1 m 2 m 3 m 4 m 5 m 6 m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