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
P. 93
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从赋的兴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也
从赋的兴起,中国诗才渐由情趣富于意象的《国风》转到六朝人意象
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汉魏时代赋最盛,诗受赋的影响也逐渐在铺陈
辞藻上做功夫,有时运用意象,并非因为表现情趣所必需而是因为它
自身的美丽,《陌上桑》《羽林郎》、曹植《美女篇》都极力铺张明眸
皓齿、艳装盛服,可以为证。六朝人只是推演这种风气。
一般批评家对于六朝人及唐朝温、李一派作品常存歧视。其实诗
的好坏绝难拿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我们说,诗的最高理想在情景
吻合,这也只能就大体说。古诗有许多专从“情”出发而不十分注意
于“景”的,魏晋以后诗有许多专从“景”出发,除流连于“景”的
本身外,别无其他情趣借“景”表现的。这两种诗都不能算是达到情
景诉合无间的标准,也还可以成为上品诗。我们姑举几首短诗为例:
(一)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箜篌引》
(二)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
——《华山畿》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中国诗学七讲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