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1974
P. 36

Abhiman





            因爱生恨






                撰写于约公元前 1500 年的梵语宗教与文学作品总集《吠陀经》

           (Vedas),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包含的赞歌、咒文和仪
            式构成了印度教的精神基础,也让我们得以一窥 3500 年前印度人
            的日常生活。

                首度在《吠陀经》中被提及的印地语“abhiman”,即使现代人
            提及也并不会感到陌生,它在印度次大陆各地是一种很容易辨识的

            情绪。“abhiman”无法单独用一个英文单词加以翻译,其字面意义
            是“自尊”,然而,更深刻的含义可从另一个与之呼应的梵语 balam
           (力量,天城字母转写)来获得线索。

                这个深层含义描述的是,由于我们被所爱之人或期待对方能
            善待自己的人伤害了,继而引发的痛苦和愤怒。其根源是悲痛和

            震惊,但很快便衍生成受伤的强烈自尊。它在英语中往往被翻译
            成 wounded dignity(受伤的尊严)或 spiteful retaliation(恶意的报复)
            等暗指当事人小气的词组。

                在印度,“因爱生恨”是一种可以被人们接受、甚至被期待的
            反应。若能将“因爱生恨”视为我们情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
            分,便能明白:打破与家人和伙伴之间关于爱与尊重这种不需言明

            的约定,将会是多么严重的背叛。
                如同许多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一样,“因爱生恨”可能带有倔强




            2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