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1972
P. 81
叁 总释、总例 043
上靠拢。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达 20 米,楚国
的都城郢墙厚也有 14 米之多。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
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但在水面前一切都是徒劳,这也是春秋战国时
期进攻一方在攻打敌方城池的时候往往引河水来淹的原因,毕竟土城
禁不住水泡。
墙
【原文】
《周官 · 考工记》:匠人为沟洫,墙厚三尺,崇三之。高厚以是为率,足以相胜。
《尚书》:既勤垣墉。
《诗》:崇墉圪圪。
《春秋左氏传》:有墙以蔽恶。
《尔雅》:墙谓之墉。
《淮南子》:舜作室,筑墙茨屋,令人皆知去岩穴,各有室家,此其始也。
《说文》:堵,垣也;五板为一堵。㙩,周垣也。埒,卑垣也。壁,垣也。垣
蔽曰墙。栽,筑墙长板也。今谓之膊板。干,筑墙端木也。今谓之墙师。
《尚书 · 大传》:天子贲墉,诸侯疏杼。贲,大也,言大墙正道直也。疏,犹衰
也。杼亦墙也;言衰杀其上,不得正直。
《释名》: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止以为援卫也。墉,
容也,所以隐蔽形容也。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
《博雅》:㙩力雕切、䧘音篆、墉、院音垣、廦音壁,又即壁反,墙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