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1971
P. 50
02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第一节
上古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上古穴
[1]
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 。此固为后世之推
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
仍极普遍。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殷商以前,史难置信,姑集所记。黄帝(公元前二十七世纪顷?),“邑
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
[3]
[2]
宫室 。至尧之时(公元前二十三世纪顷?),则“堂崇三尺,茅茨不翦” ,
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为当时技术之简拙。至舜所居,则“一
[4]
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之都
[5]
市已开始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可以
“卑”之。
至殷代末年(公元前十二世纪顷),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南距朝
[6]
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然周武王革命之后,已全部被毁。
[7]
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 。其后约三千年,
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予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有多数
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 者。其中
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除殿基外,尚有门屋、
[8]
水沟等遗址在。其全部布置颇有条理 。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