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1970
P. 27

第
                                                                                           第
                                                                                           第
                    中国人认字但不识字,“认”是知道字的发音、写法、表面含义,“识”
                                                                                          第
                是理解背后的来龙去脉、思维体系。比如,“咳”不是“嗽”,“身”不是

               “体”,“疼”不是“痛”,“觉”不是“悟”。“记”不是“忆”,“记”是把外
                面的东西单线条地刻进脑袋,如“死记硬背”;“忆”是把经历的内在的体

                验鲜活地重现,如“忆苦思甜”。
                    秦汉以后汉字含义逐渐模糊,被混淆使用,连文人、士大夫也“消

                夜”“夜宵”不分了。苏东坡有“明月夜,短松冈”的词句,欧阳修有《生
                查子 · 元夕》一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消夜”“夜宵”不
                分的原因可能与平仄选字有关,宵为阳,夜为阴。

                    当字义模糊、词不达意的时候,很难想象操弄这门语言文字的人能清
                楚地理解、继承什么,表达、阐述什么。多少人习惯说“我咳嗽”,而不是

                说“我咳”,或“我嗽”;多少人说“疼痛”,但分辨不清“疼”还是“痛”。
                患者搞不清楚,可以理解;大夫分不清楚,就是失职。

                    学中医也好,学道家文化也罢,我认为都有初始阶段、中间阶段和高
                级阶段。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

               “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中间阶段是“修习”,通过修身训练,
                先恢复“自觉”,唤醒“灵感”;最后是高级阶段,就是去感悟、捕捉、感

                受、接受自然和师长心授的玄妙。如果没有自知之明、自觉之感,就很难
                有慧心之悟。



                    先说“认识”,我们现在有些白话文特别讨厌,把古文很精辟、言简意

                赅的一个字意思,搞得混沌而且复杂,甚至会把一些反义词当成同义词。
                比如现在说的“褒贬”是什么意思?“褒贬是买主”,就是说这个东西不好

                的人才是真正的买家。现在的意思就把“褒”抹掉了,只剩下“贬”。其
                实,“褒”“贬”互为反义词,“褒”是好,“贬”是不好。同样的情况还有

                我们现在说的“舍得”——“你这么不舍得”,把“舍得”变成了“舍”的


                                                                                           5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