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1960
P. 25
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
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
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
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二)求因
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
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
子的哲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
些原因,约有三种:
1. 个人才性不同。
2. 所处的时势不同。
3. 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三)评判
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
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作评判。但是我说的评
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
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
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
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1. 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2. 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3. 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最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
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
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荀
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
《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
响,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
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心理。造成的人
哲学概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