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2000
P. 44
030 中国近代史
与订《天津条约》,接受英、法的要求。于是英、法撤退军队。
清廷对于北京驻使及长江通商始终不甘心,总要想法挽回,清廷
派桂良和花沙纳到上海,名为交涉海关细则,实则想取消《天津条
约》。为达到这个目的,清廷准备出很大的代价。只要英、法放弃北
京驻使、长江开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幸而桂良及
何桂清反对这个办法,所以《天津条约》未得挽回。清廷另一方面派
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布防。僧格林沁是当时著名勇将之一,办
事极认真。
九年,英、法各国代表又到大沽,预备进京去交换《天津条约》
的批准证书。他们事先略闻中国要修改《天津条约》,并在大沽设
防,所以他们北上的时候,随带相当海军。到了大沽口,看见海河已
堵塞,他们啧啧不平,责中国失信,并派船拔取防御设备,僧格林沁
就令两岸的炮台出其不意同时开炮。英、法的船只竟无法抵抗。陆战
队陷于海滩的深泥,亦不能登岸。他们只有宣告失败,等国内增派
军队。
咸丰九年的冬季及十年的春季,正是清廷与太平天国内战最紧急
的时候。苏州被太平军包围,危在旦夕。江、浙的官吏及上海、苏
州一带的绅士听见北方又与英、法开战,简直惊慌极了,因为他们正
竭力寻求英、法的援助来对付太平军。所以他们对北京再三请求抚
夷,说明外人兵力之可畏及长江下游局势之险急。清廷虽不许他们求
外人的援助,恐怕示弱于人,但外交政策并不因大沽口的胜利而转强
硬。北京此时反愿意承认《天津条约》。关于大沽的战事,清廷的辩
护亦极有理。倘使英、法各国代表的真意旨是在进京换约,何必随带
重兵?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设防的权,而这种防御或者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