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2000
P. 45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031






                  太平军,并非对外仇视的表示。海河虽阻塞,外国代表尚可在北塘上
                  岸,有陆路进北京。我国根据以上理论的宣传颇生效力。大沽之役以

                  后,英、法并不坚持要报复,要雪耻。他们只要求赔偿损失及其他不

                  关重要之条约解释与修改。这种《天津条约》以外的要求遂成为咸丰
                  十年英法联军的起因。

                      十年,英、法的军队由侧面进攻大沽炮台,僧格林沁不能支持,
                  连天津都不守了。清廷又派桂良等出面在天津交涉。格外的要求答应

                  了。但到签字的时候,一则英、法代表要求率卫队进京,二则因为他

                  们以为桂良的全权的证书不合格式,疑他的交涉不过是中国的缓兵之
                  计,所以又决裂了。英、法的军队直向北京推进。清廷改派怡亲王载

                  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交涉。条件又讲好了,但英使的代表巴夏礼在

                  签字之前声明英使到北京后,必须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这是国际应
                  行的礼节,但那时中国人认为这是外夷的狂悖,其居心叵测,中国决

                  不能容忍。载垣乃令军队捕拿英、法代表到通州来的交涉人员。这一
                  举激怒外人,军事又起了。

                      咸丰帝原想“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可
                  是通州决裂以后,他就逃避热河,派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奕䜣是咸

                  丰的亲弟,这时只二十八岁。他当然毫无新知识。八年天津交涉的时

                  候,他竭力反对长江通商。捕拿外国交涉代表最初也是他提议的,所
                  以他也是属于剿夷派的。但他是个有血性的人,且真心为国图谋。他

                  是清朝后百年宗室中之贤者。在道、咸时代,一般士大夫不明天下大

                  势是可原谅的,但是战败以后而仍旧虚骄,如附和林则徐的剿夷派,
                  或是服输而不图振作、不图改革,如附和耆英的抚夷派,那就不可

                  救药了。恭亲王把握政权以后,天下大势为之一变。他虽缺乏魄力,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