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1985
P. 50
明、清两代继续用千步廊作为宫前的附属建筑。不但午门前有千步廊
到了端门,端门前东西还有千步廊两节,中间开门,通社稷坛和太庙。当
一四一九年将北京城向南展拓,南面城墙由现在长安街一线南移到现在的
正阳门一线上,端门之前又有天安门,它的前面才再产生规模更大而开展
的两列千步廊到了中华门。这个宫前广庭的气魄更超过了宋东京的御街。
这样规模的形制当然是宫前的一种壮观,但是没有经济条件是建造不
起来的,所以终南宋之世,它的首都临安的宫前再没有力量继续这个美丽
的传统,而只能以细沙铺成一条御路。而御廊格式反是由金、元两代传至
明、清的,且给了“千步廊”这个名称。
我们日后是可能有足够条件和力量来考虑恢复并发展我们传统中所有
美好的体型的。广场的两旁也是可以建造很美丽的长廊的。当这种建筑环
境不被统治者所独占时,它便是市中最可爱的建筑型类之一,有益于人民
三〇 的精神生活。正如层塔的峋峙,长廊的周绕也是最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体
型。用于各种建筑物之间它是既有实用,而又美丽的。
三、大清朝的国门——大清门
大清门,明之大明门,即今之中华门也。为砖砌券洞门,所谓“三座
门”者是也。其下部为雄厚壁体,穿以筒形券三,壁体全部涂丹,下段以
白石砌须弥座,壁体以上则为琉璃斗栱,上覆九脊顶。此类三座门,见于
清宫外围者颇多。今中华门或即明代原构也。
梁思成
林徽因
讲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