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1961
P. 40
028 中国皇帝全传·上
手问题,也是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的。刘邦分封诸子为王,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
士兵和官署,有些竟然还拥有铸币权。如此一来,诸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
到了皇权。
当年文帝刘恒在世的时候,贾谊曾上书请求文帝推行削藩政策。但鉴于种种原
因,文帝将这一提议束之高阁。如今景帝当政,他不得不对这一问题采取措施。
这时,景帝身边一位名叫晁错的大臣,看透了景帝的心思,积极地向他灌输
削藩的政策。景帝听了之后也心动不已,于是就任命晁错负责此事,全权处理削
藩事宜。
晁错接手任务之后,开始考虑从谁身上下手。在一番比较分析之后,他决定
“先易后难”,从楚王、赵王等王侯的身上开刀。但削藩的重点目标自然是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在当时诸王中实力最为强大,有较大的封地,兵力也非常强大,而且由于
当年刘濞的儿子死于刘启之手,内心愤恨的刘濞,对待景帝也多有傲慢。其实景帝
和晁错都心知肚明,其他诸王不足虑,刘濞才是最难对付的一个。
果不其然,景帝前元三年(前 154 年),当削藩的政令下达之后,早就心怀不
满的吴王刘濞,第一个跳起来反对。他在短时间内征兵二十万,联合其他被削藩的
王爷,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
由于准备充分,在叛乱之初,以刘濞为首的七国兵力,来势汹汹,势如破竹,对
汉王朝中央朝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景帝虽然支持削藩,但也不想事情闹成这个样子。
恰在此时,朝中和晁错有过节的大臣们趁机纷纷上书弹劾他,其中以袁盎为代表。
袁盎蛊惑景帝,说七国之乱,起因在晁错,罪魁祸首也是晁错,只要杀了晁
错,就能平息七位王爷的愤怒。到时他们没有了“清君侧”的借口,自然会退兵回
去。景帝听了袁盎的话,也感觉非常有道理,就下旨将力主削藩的晁错给杀了。
杀了晁错,景帝却没有等来七国撤兵的消息。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发起更为猛烈
的军事进攻。直到此时景帝才明白,对方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深感后悔的景帝,
立场变得坚定起来,他起用大将周亚夫,在他的协助下,一举平定了七国之乱。
平定了七国之乱后,刘启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治理国家。他当政期间,继续推
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同时还废除了“禁迁令”,
允许民众自由迁徙到适合开垦荒地的地方去。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生
产积极性,在以农业立国的汉王朝,农业经济由此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刘启在位十六年,是古代封建王朝中难得的杰出君主,他的宽容礼让之风,令
人敬仰。景帝后三年(前 141 年),刘启去世,葬于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