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1961
P. 44
032 中国皇帝全传·上
说,这让汉武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和主张,在汉帝国
范围内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朝廷层面举办太学以培养儒生,
地方郡国也开办了各种儒学,儒家和儒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也正是从汉武帝开
始,儒学才第一次上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深深影响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
在中央集权上,刘彻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当时汉帝国属下的各个封国,势力
庞大,尽管经过了景帝的削藩,不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武帝元朔二年(前 127 年),汉武帝开始强力推行“推恩令”。推恩令的主要举
措就是让各个诸侯王,将他们手中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儿子们。儿子越多,分出去的
土地就越多,这样几代之后,面积大的封国就不复存在了,那些皇室远亲也逐渐成
为普通民众。就如东汉末年的刘备一样,虽然号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实
际上,从他父辈开始,就已经和一般的民众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一法令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它是以“为诸侯王着想”的名义出发的,各个诸侯
王虽然察觉到了日后问题的严峻性,但没有任何可以公开反对的理由,因此推恩令
很快得以推行下去,由此彻底解决了困扰汉帝国多年的一大棘手问题。
另一方面,汉武帝还对相权进行了限制,这样一来,相权也受到了极大的削
弱,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升。
汉武帝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刘彻将汉帝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在每一个监察区域中,他都派驻
了一名刺史,主要负责地方事务的巡查检视工作,一般不具体插手地方上的工作,
这样一来,就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地方官员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刺史制度在封建
王朝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延续,只是到了后来,刺史不再每年下到地方巡视,而是常
驻地方,成为一级行政官员。
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刘彻采取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为巩
固朝廷对经济的掌控权,刘彻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还将盐、铁、酒等必需消费品的
买卖权收回来,由国家统一经营。除此之外,他还大力推行能够平抑物价和打击囤
积居奇的“平准令”与“均输令”。这些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帝国
农业经济的大发展,但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文治武功趋于顶峰,彰显大汉国威
对外军事策略是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