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1958
P. 55

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后入仕,任大司寇,致力于加强公
               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
               都”的计划,但遭到失败。
                   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孔子不得不“去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
               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年),孔
               子归鲁,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
               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
              (前 479 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学,他一生都在推行仁政理想,试图恢复
               当时已经式微的贵族精神,在全社会建立一套礼乐文明。
                   与孔子同时的还有一班厌世或愤世的隐士,因为他们曾与孔子
               发生关系,所以他们的名氏或别名或绰号我们还不知道。如子路向长
               沮、桀溺问路,这两位隐士将孔子讥讽了一番。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
               歌谣,从孔子身边飘然而过,不与他谈政治。
                   孔子时代的思想与春秋末期以上思想传统的关系,已不可考,因
               为那个思想传统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说,春秋末年的政治混乱与社会
               骚动很自然地产出一班消极的隐士与一个积极的孔子。



























                                                             中国史通览    31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