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1958
P. 54
二、周易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
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
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
象思维互相串联、互相渗透的反映。
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后画为八卦,
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
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
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
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
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
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则是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
富的朴素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
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
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
了春秋时代才发展壮大。
三、孔子与儒家
孔子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哲学家与政治社会改革家。他的远祖
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他早年丧父,家道衰落,年轻时做过小
吏。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并开始
授徒讲学。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
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
学在当时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
30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