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1869
P. 14
术语定义
古生物学 著名的恐龙
古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古生物学 恐龙演化支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特性,使它们在与同期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史前生物的形态,它们的生活方式,演化 其他主龙类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些特质也让它们在上亿
历程,与现今物种的关系,在全世界的分布情况, 以及其他方 年间统治整个陆地环境。它们的一些特点至今仍在现代鸟
面。古生物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有三叶虫、菊石、恐 类身上遗存。
龙和猛犸象。 就颅骨而言,它们在颞区(上颞孔)呈现出宽阔的开口,
这样能附着巨大的肌肉,从而提高了它们的咬合力。在眼眶
恐龙 区域,颧骨后端分叉形成眶后骨突和方颧骨突,其眶后骨突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恐龙,我们通常认为它们是巨大的爬 与眶后骨关节将眼眶与下颞窝完全隔开,其功能尚不明确。
行动物,就像在不同文化的传说中出现的龙或羽毛蛇一样。 颈椎骨凸起或隆起的神经棘与前后突(骨骺),能让颈部
但与传说不同,恐龙确实曾经真实存在过,并且它们的一部 肌肉更好附着,提高行动速度。
分后代——鸟类与我们共存至今。 前臂骨(肱骨)具有一个巨大的三角嵴,能让它们附着
更多肌肉,从而有更大力量抓住猎物的身体。
恐龙的起源:鸟跖主龙类
股骨,也就是大腿骨,以不对称的形式向后呈现出小块
鸟跖主龙类是一类非常敏捷的主龙类动物,爪子细长, 凸起,称之为第四转子。这一结构能嵌入尾部肌肉,该肌肉
双腿位于身体下方,这样使得它们能够完全以直立的姿势行 为走路或奔跑提供强大的推进力。
走,不同于现在爬行动物常见的利用从身体两侧伸展出的四 踝关节(跟骨)与腓骨关节的连接明显减少,这是因为
肢行走。它们可能长有某种类型的丝状皮肤结构,就像其后 腓骨和跟骨对肌肉的附着无太大用处。现代鸟类的跟骨已经
代翼龙和恐龙身上的一样。它们仅存在于三叠纪。 与腓骨融合消失。
恐龙演化的中间形态:恐龙形态类
恐龙形态类是一种敏捷的肉食性或植食性动物,双足
或四足行走。它们在三叠纪末期消失,只有它们的直系后
代——恐龙存活下来。突出的演化特征之一是第 I 或第 V 跖
骨消失,从而有了三趾型或四趾型的足迹。
研究最深入的恐龙形态类恐龙
西里龙
恐龙化石在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从翼龙化石中分离出来,
是恐龙的直接祖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