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1970
P. 47

第
                                                                                           第
                                                                                           第
                    我以前提过一个口号,叫“普及大众,服务小众”。我觉得这十年普及
                                                                                          第
                大众的事已经做得够多了,现在我在做一些服务小众的事,因此我们并不

                追求流量。我们之前对话的《黄帝内经》是收费节目,有人觉得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不收费,其实也有成本。还有一些人在说收不收费,我觉得很多

                人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就需要无条件就能获得的东西。其实,厚朴已经做
                了三年的免费课程,可以供大家学习。另外,收费的目的是一个过滤手段,

                让听众的层次更加分明一些,为我们将来做一些更小众的事做铺垫,这就
                是我的初衷。

                    我从小跟母亲一块儿学中医,小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替我妈抄医书,这
                件事对我的影响特别大。通过抄书,第一,我认识了很多繁体字;第二,

                我也慢慢地接触了一些《黄帝内经》的思想。
                    记得我第一次抄书,抄的是《黄帝内经》里的“病机十九条”,这是学

                中医必考的,讲的是根据什么症状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比如“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我当时认错了字,还以为抄

                的叫《黄帝肉经》,可能是那时很想吃肉的缘故。
                    真正开始读《黄帝内经》是上大学时,北京中医学院专门开有《黄帝

                内经》课,但是有点遗憾,我们不是按书的原样一章一节地读。我们的课
                程叫《〈黄帝内经〉选读》,一些老师把《黄帝内经》的某些语句、段落摘

                下来,放在一本书里,给这篇起个名叫《阴阳》,然后就开始讲《黄帝内
                经》。比如某章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样的话,前后没有连贯,就觉得有点断章取
                义了。

                   《黄帝内经》是讲道的,不讲术,甚至都不讲法。当时中医系培养的是
                大夫,我觉得它跟临床看病好像没多大关系,因此那时我就为了应付考试。

                基本上考完试,我就把它扔在一边,后来慢慢地我也就忘了。
                    到了毕业临床的时候,我更觉得它没啥用。但等我真正经历了一些人

                生的挫折、起伏、悲欢离合之后,突然某一天,我又拿起了《黄帝内经》


                                                                                          25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