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1961
P. 58

046         中国皇帝全传·上






             和怀柔交替使用,不能太过宽容忍让。
                  史料记载,刘询在回答太子的问题后,还感慨地说:“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明知刘奭不是一位理想的君主,然而念在他的母亲许皇后早早去世的分上,刘询还
             是没能忍心更换太子。

                  宣帝黄龙元年十二月(前 48 年 1 月),随着汉宣帝刘询的去世,刘奭登基称
             帝,是为汉元帝,次年改元“初元”。
                  刘奭的辅政大臣主要有萧望之、史高等人。萧望之为人忠厚,希望协助汉元帝

             做出一番成绩来。不过柔弱的汉元帝宠信宦官,中书令等重要职位由宦官掌管,如
             果皇帝强势的话,宦官们还不至于掀起什么风浪,但像汉元帝这样软弱的帝王,难
             以有效约束有野心的臣子,不利于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萧望之向汉元帝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担忧,建议他早日做出决断。这时汉元帝软
             弱的性格彻底表现了出来,对于萧望之的提议,他认为建议中肯,但又迟迟不愿做
             出改革。

                  显然,萧望之的建议开罪了弘恭、仆射、石显等人。他们对萧望之恨之入骨,
             逼死了这位正直的大臣。

                  汉元帝得知萧望之的死讯之后,只是一味地痛哭流涕,对于元凶石显、弘恭、
             史高这些人,他只是不痛不痒地责骂了几句,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汉元帝的行为,无疑助长了宦官们专权乱政的嚣张气焰。缺乏雄才大略的他,

             朝政逐步被宦官、外戚一党掌控,而刘奭本人则成为有名无实的皇帝。
                  尤其是石显,为人骄横,他在弘恭去世后,成为汉元帝最为信任的臣子。汉元

             帝之所以甘愿将朝政全权托付给石显,一是元帝本身懦弱;二是在他看来,宦官无
             家室之累,自然会一心一意效忠皇帝。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宦官的这种效忠是建立
             在祸国殃民基础之上的,其代价和教训十分沉重。

                  终汉元帝一朝,内政无所建树,帝国的危机在慢慢累积。对外和匈奴等游牧
             民族部落倒是有两个亮点。其一是西域副校尉陈汤在元帝建昭三年(前 36 年),
             出兵攻打北匈奴,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也较好地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军事

             威胁。
                  另一件事情就是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在汉元帝时期来到京城长安觐见汉天
             子,并表示想和汉王朝交好的愿望。为安抚南匈奴,汉元帝将宫女王蔷(即王昭

             君)许配给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元帝竟宁元年(前 33 年)五月,汉元帝病逝,葬于渭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