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1959
P. 16

小小贡献。

               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是基础性的通识课题,因此我们首先
           设定这四门学科来编辑通识课读本。
               通识课有系统性,所以我们先根据学科框架设定章节,再从联大
           相应教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中选取相应内容构成全书。
               即便我们设定了每本书的主题,但由于同时选入多位教授的作
           品,因教授风格之不同,使得篇章之间也显示为不同风格。不过,这
           也正好是西南联大包容自由、百花齐放的具体表现。
               联大教授当时的授课讲义多有遗失,极少部分由后人或学生整理
           成书。这些后期整理而成的出版物,成为我们的内容来源之一。更多
           教授的讲义,后被教授本人修订或展开重写,成为其学术著作的一部
           分。其学术著作,就成为我们的又一内容来源。因此,我们的“西南
           联大通识课”丛书基本忠实于联大课堂所讲内容,但形态已经不完全
           是讲义形态。
               为了更清晰地表现通识课读本结构,我们对部分文章进行了重拟

           标题以及分节的处理。重拟标题以及分节在书中具体以编者注的方式
           给予说明。
               系列丛书所选教授均为西南联大在册教授,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朱
           光潜先生。朱光潜先生受聘于联大外语系,实际未到联大任课。但作
           为美学大家,其理论、观点以及作品作为教材在联大被频繁使用。因
           此在《西南联大美学通识课》中,收录了朱光潜先生作品。
               由于时代语言习惯不同形成的文字差异,编者对其按现今的使用
           方法作了统一处理。译名亦均改为现在标准的通用译名。
              《西南联大美学通识课》一书以朱光潜、朱自清两位大师的讲义
           和学术成果组成,分上下两编构成整书。上编选用了朱光潜先生的作
           品,系统性论述美感来源、美的创造与欣赏。下编则选用朱自清先生
           的作品,对文艺美学进行专门论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