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梦的伪装现象

我们的梦境往往是恐惧、紧张、焦虑的,温馨愉快的梦只占少数,因此

不少学者对“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观点持反对态度。其中悲观主义哲学家
哈特曼在其著作《潜意识哲学》中说:

“白天人们可以通过理性和艺术得到愉

悦的享受,但夜晚所有的烦恼都会潜入梦中。”即使是一些非悲观主义的学
者也认为不愉快的梦出现的频率比愉快的梦要多得多。为此,韦德和哈拉姆
两位女士,就曾经以她们自己的梦为例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梦里不愉快的
情形更多。她们发现,“所有梦中,痛苦、不愉快的梦占比约58% ,而快乐、
有意义的梦仅占28.6%。除了这些让我们痛苦的梦之外,还有使人焦虑的梦,
这种梦让梦者难以忍受,以至于突然醒来,孩子也会因为这种梦哭叫着惊醒,
但是,最温馨且愿望得到满足的梦往往也来自于孩子的梦境。所以结论是并
非所有的梦都是 ‘愿望的满足’。”

那么,我们可以用 “焦虑不安的梦”来反驳前面对梦的所有分析吗?我

们是否可以说 “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观点是荒谬无理的?

显然,以此推翻“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一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

我们对梦的解释并不仅仅分析梦的表面内容,还需要特别注意挖掘梦里潜藏
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必须仔细地对比分析梦的表意和隐意。梦的表意确实是
常常让人痛苦不已,但是谁肯花大量时间仔细分析探究痛苦的表意下隐藏的
深意?没有经过下苦功夫深入研究的观点是经不住考验的!相反,如果去分
析那些看似让人痛苦的梦,我们会发现它的隐意也是愿望的满足。

在科学的研究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开的难题,我们不妨将它与另一个难

题合在一起思考,这样可能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就比如一个胡桃核难以敲
碎,但如果将两个胡桃核凑在一起则很容易敲碎。所以,我们现在要同时考
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那些痛苦的梦解释为“愿望的满足”,二是要深入思
考为什么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梦,在经过层层分析之后会得出“愿望的满足”
这一结论。就拿伊玛打针的梦来说,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痛苦的梦,但是通过
逐层分析发现,实际上是愿望的满足。那么为什么梦需要这样分析解释才能

第 

1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