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皇,第一步便是为自己选择一个特别的名字。在民权运动时期,最迟钝的白
人也能识别“黑鬼”和“黑人”的不同,后来就是能识别“黑人”和“黑种人”
的区别。关于“黑种美国人”和“美国黑人”之间的不同,也存在微小的争论。
在那个政治危机时代,关于各种名字的纷争也许已经遮掩了一种深入几代人文化
的社会形态。关于奴隶后代的集体身份和个人身份的问题从来没有消停过,还受
社会环境的影响,直接导致称呼的频繁变化。
在奴隶制时期,奴隶是主人的财产,只有主人能更改他们的名字,因此奴
隶的名字在拍卖市场不断变换,有时主人突发奇想就会为奴隶更名。那时被解
放或是逃走的奴隶最常提到的欢乐感受便是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名字。名
字不再是偶然的。“名字让我们第一次在这个世界有了一席之地。”拉尔夫·艾里
森写道。战后,一些摆脱奴隶身份的人在新出版物上提出把他们看成一个种族
的问题。“黑人”和“黑种人”这两个称谓都带有普遍的蔑视(后者可以追溯到
早期的贩卖奴隶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不仅因为奴隶主喜欢用这些词,还因
为这些词的字面意思排除了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的白黑混血儿—他们论肤色不
能算是黑种人。“有色人种”被认为在包含范围上更加准确,然而其缺点却是不
能区分从前来自亚洲国家和印度群岛的奴隶。此外,“有色人种”这个词意味着
白人不是有色的,或者说“有色”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在个人特质上附加的特性。
还有些人主张“非裔”这个词,但这个词到底是和种族关联,还是和起源地关
联,引起了一场持续的争论。19世纪末,在新奥尔良发动了一场运动(白人报
纸很晚才采用这种尊重黑人的方式。《纽约时报》在1950 年才肯大写英文“黑人
(Negro)”的首字母),呼吁大写英文单词“黑人(Negro)”中的第一个英文字
母,自此“黑人”一词开始被广泛接受。
称呼问题从未让所有人都满意。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1909 年成立之初,
采用“有色人种”这个听起来较为尊重的称谓;然而第二年,第一份黑人所有的
日报在国内发行,为了支持他们自己的创造—“种族”一词,拒绝接受所有之
分水岭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