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调阴阳就是养命
之南为阴。就是面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后来阴阳从描
述具体状态的概念延伸为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如容易照到阳光的地方总是温
暖、明亮、生命力旺盛,属于阳;反之则属于阴。概括来说,凡是积极的、
运动的、热烈的,就属于阳;而消沉的、静止的、冷凝的,就属于阴。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人也不例外。如体表和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
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位置高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
阴。脏与腑相对,脏的功能是收藏、静止,为阴;腑的功能是通达、运动,
为阳。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
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的跳动、肺的呼吸)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协调运
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
养物质(阴)的吸收,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各种阴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如《黄帝内
经》所说:
“阴平阳秘”。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真阴有收
敛收藏阴精的作用,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真阳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
用,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从而保持身体内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
衡,致病因子就无法使你的身体生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
乃绝。”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
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就能不生病。
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阴阳的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
疾病
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的失衡。既然疾病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那么调养身
体、治疗疾病就应该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恢复阴阳的平衡与协调。阴阳是
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养生、治病也不例外,都必须从调阴阳入手;只有阴
阳平衡协调了,才能活得好、活得长。